晚報記者 楊美萍 章磊 報道 製圖 任萍
  在剛剛結束的第25次上海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上,來自全球各界的企業高管圍繞“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這一主題,就上海如何營造開放的城市文化、如何吸引高素質海外人才、如何加強創新等議題,獻計獻策。
  在2009年公佈的“中國大陸最具軟實力城市”排行榜上,上海在直轄市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北京。無論從文化建設、科技創新、教育發展、城市宜居等體現一個城市軟實力的任何一個方面而言,上海都在盡最大的努力,也收穫了許多的成果。當然,相比一些國際上的代表性城市,上海在軟實力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
  1 到底何為軟實力,何為城市軟實力?
  “軟實力”一詞由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於1990年首次提出。他認為:“力量是指對他人的行為施加影響,以達到自己所期望結果的能力;一個人能通過多種方式達到目的:威脅、利誘,或通過吸引和說服他人達成你的期望。 ”後者就是軟實力。約瑟夫·奈還提出了軟實力的三大構成要素:政治價值觀、文化以及外交政策。
  如今,“軟實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國家和城市都提出了提升自身軟實力的目標。雖然“軟實力”的確切含義存在不同理解,但很多情況下,人們往往將“軟實力”這一概念與區域品牌(指國家或城市品牌)的建設緊密相連。區域品牌的塑造,重點在於構建一個國家或城市的特色,樹立具有吸引力的形象,以吸引大眾前來生活、工作、參觀、旅游。簡言之,它決定了國家或城市的形象和聲譽,也決定了這些地方對投資者和游客的吸引力。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國際公共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孟建表示,在軟實力建設上,有些城市都走上了誤區,將軟實力的某個側面當做整體來做。上海具有全面構造城市軟實力最好的基礎。上海能從市領導層面出發向國際企業家咨詢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建議,已走在其他城市前面,現在要做得是要從先進的理念、完善的指標、具體的實施方法和科學的評估體繫著手,全面構造自己的軟實力,千萬不要“醒得早,起得遲”。
  本次上海市市長企業家長咨詢會議的主席、貝恩公司董事會主席奧里特·加迪耶什在會上就上海軟實力的現狀作出評價說,上海在吸引人才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功:有很好的基礎設施,製造業很有競爭力,有優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經濟也很有活力。但一座城市並不只是由鋼筋水泥和玻璃構成的,為了提升城市的軟實力,上海必須不僅僅是一座偉大的商業城市,還必須提升其無形價值,提升在全世界的形象:通過改善生態環境,讓城市變得更美觀;通過保護傳統文化吸引更多藝術家;通過打造更多的專業機構和更加多元的文化吸引人才。
  加迪耶什認為,上海的基礎很好,要做到這些不難。而上海面臨的挑戰並不是簡單地模仿其他城市,而是建設獨特的上海品牌,包括精神、傳統和對創新、安全及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視。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則認為,城市軟實力應包括兩方面內容,即產業形態和城市形象。在產業形態方面,不僅包括城市的GDP,還包括管理制度建設、文化建設和福利建設等因素。從這一方面看,上海的產業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向服務業發展,在制度建設和文化產業方面都有發展的空間。
  而在城市形象方面,一個城市應重視品牌性和文化精神,並將此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標誌。任遠表示,一個城市文化發展的模式可成為軟實力提升的推動力,繁榮的文化可創造良好的競爭力,目前正在進行的報業集團改革就是上海在文化建設方面的一項重要舉措。任遠稱,總體來講,上海在文化發展和城市形象上在國內都處於領先地位。
  2 上海的軟實力頗具基礎
  文化軟實力呈“藝術之都”潛質:文化軟實力是學術界在探討城市軟實力時談得較多的一個方面。在文化建設方面,上海已表現出成為世界一流“藝術之都”的潛質。卓絕的上海博物館,擁有令人嘆服的青銅器、陶瓷、玉以及象牙雕塑收藏;享有盛譽的上海交響樂團不僅在世界各地著名的演奏廳演出,還在諸如紐約中央公園這樣的地方向更廣泛的國際聽眾表演。
  當然,一座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本質遠不止宏大的交響樂團和博物館。它是新與舊,經典與前衛,業已知名和未來之星的結合。一座富有軟實力的城市不應光是展示過去的成就,同時也應是當代文學、藝術、音樂、舞蹈等創造活動的導向先鋒。
  上海具備成為世界最偉大藝術文化中心之一的資本。中國第一部電影就誕生在1896年的上海,從那之後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上海一直是中國電影事業的中心。而現在第六代的電影人已嶄露頭角,開始用電影釋放他們心聲,上海有望再次成為電影創新的中心。
  近年來,上海以更加自信和開放的姿態來迎接和吸納世界的文化。各種經典的高雅文化活動在上海廣泛開展。世界一流的文化大師和藝術明星等紛紛在上海開展演藝活動。
  除了國外經典高雅藝術活動外,上海還舉辦了一系列反映中國古典傳統藝術風格的文化藝術活動。同時也推出了以城市命名的各種文化藝術展覽活動。如始於1996年的上海雙年展,是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展示;上海電視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亞洲音樂節等。
  城市包容性更具吸引力:一座城市的包容性也是吸引人才前來工作、生活和投資的重要因素。上海的海派文化向來以兼容並蓄著稱。
  不論是從一個國際大都市或者它在國家歷史中的地位出發,上海都非常註重對城市歷史的保護。外灘,從新哥特風格的旗昌洋行大樓到著名的和平飯店,重塑成既適宜行人散步又絢麗奪目的建築多樣化典範;新天地,這個由弄堂小巷以及傳統石庫門建築構成的鄰裡街坊變得充滿生機活力,許多特色小店以及餐館坐落其中。
  上海這些富有歷史意義的方面對於國際人士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一項調查顯示,國際人士心目中的上海精華不在東方明珠電視塔,而是在城隍廟和上海博物館,而最喜愛的地方是外灘。
  近代以來,隨著上海的開埠同上,世界各國文化匯聚於此,外灘上有英國新古典建築的代表匯豐銀行,有法國式的裝飾主義建築代表和平飯店,還有美國式建築代表的上海大廈等。改革開放以來,外灘黃浦江的另一側,涌現出許多新的代表當代最新水平的現代建築,如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古今中外的建築樣式在黃浦江兩岸交相輝映,見證了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文化交融歷史。
  這一特點使上海城市文化的異質程度很高,充分體現上海城市文化包容性與開放性的格局。所有地域文化、宗教傳統和文明,到了上海後,互相滲透、影響,或“洋為中用”,或“中外合璧”,最後演變成極具都市風格和東方神韻的“海派文化”。
  城市創新力需要教育創新做基礎:上海目前有61所高等院校,包括中國排名前九位C9聯盟的兩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毫無疑問,上海擁有能大幅擴大和加強科學和技術領域以外的高等教育的教育、智力基礎設施。
  而要讓上海高校成為創新的中心,需要進行一系列改革。上海可發展為一個更富體驗性教育模式的中心,鼓勵公開討論和想法辯論,這會為一個適合創新的教育體系打下基礎。鼓勵複合型學習,允許學生涉足不同領域、更深刻地思考問題,將營造強有力的體驗和創新的學習環境。
  此外,要想吸引和留住全球各地的創新人才,也需要上海進一步營造研究型的學術氛圍。發展利於發現及創新的研究氛圍需要的不僅僅是現代化的研究設施和資金保障,學者需要能與其他不同地方的科學家協同合作,加快前進的步伐。
  目前,上海市政府已在這一方有成功舉措,例如,建立超過90個“創意產業集群”並給予辦公場所租金優惠;通過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為創意產業從業者提供培訓;建立多個基金扶持企業與項目。這些成果顯著提升了上海積極支持與鼓勵創意產業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創意工作者的到來,並穩固上海“創新”的城市形象。
  鑒於中國在世界上公認的深厚文化傳統,上海高等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提升不僅能加強上海自身的世界性文化都市的聲譽,也將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這些留學生顯然更願意在中國學習與中國本身有關的科目,就如同他們去其他國家學習當地的特色學科一樣。最重要的是,這將有助於更有效地維持“技能生態環境”,它是不斷創新所要求的,也是上海“人才高地”倡議首先提出的。
  城市宜居性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除了學術氛圍,宜居的城市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對一個城市而言,能否提供給居民這樣一個環境,也是其軟實力的一種體現。高速發展下,上海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接踵而至。交通堵塞和空氣質量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可能直接影響城市生活質量。
  在交通方面,上海城市交通信息系統已實現了對城市道路交通、公共交通以及外部交通的全面管理;此外,上海還領先設立了三個交通信息網絡,用來收集、處理和發佈有關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和高架公路的實時信息。
  同時,上海也在國際大型盛會活動中,如在舉世矚目的2010年世博會上啟用智能交通系統,來幫助提升交通流量速度。上海循序漸進地發展智能交通系統,將私家車輛與其它出行方式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在不久的將來,將為每一位出行者提供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定製信息。
  而在空氣質量方面,上海自2012年6月開始監測和發佈PM2.5排放量數據,說明上海強調開放乃轉型之關鍵。今年9月中旬,中央政府宣佈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力圖在2017年以前顯著降低PM2.5的濃度,並要求長三角等重要經濟區降低煤炭消耗。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上海明年可能會採取更多的措施治理空氣污染。這些舉措樹立了上海決策透明、以科學為導向的良好聲譽,向受過良好教育的社會觀察者證明,上海非常重視解決環境質量問題。上海需要向國內外最傑出和閃耀的人才彰顯這一聲譽,因為他們是實現上海“成為全球實力城市”這一願景的主力軍。
  3 生活成本過高成“短板”
  在這次咨詢會議上,上海市市長楊雄從五個方面介紹了上海提升城市軟實力的一些思考和實踐:推動文化發展、推進改革創新、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城市管理和改善生態環境。
  任遠表示,上海在這五個方面在全中國範圍內應該說都走在了前面。上海一直高度重視發展公共文化,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上海在改革創新方面一直義不容辭地擔任排頭兵的角色,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就落戶在上海進行試點;上海的對外開放度在大陸城市中是最高的,並還在努力深化開放;上海是一個超大規模城市,而且規模還在日益擴大,流動性日益增強,其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尤為突出,對城市管理的能力要求也更高,積累的經驗也更豐富——2010年世博會的成功舉行為上海的城市管理體制提供了一次鍛煉,形成了豐富的城市管理經驗。而在生態環境方面,上海在全國的大城市中算不上最好的,但也在有意識地改善。
  任遠認為,在這五點中,改革創新應該放在核心地位,因為改革創新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推動力,只有做到這點才能提升城市能級。
  但任遠同時指出,一座軟實力較強的城市應該也是一座宜居性較強的城市,在這方面,上海存在短板。他說:“上海應該是全國民生福利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生活服務便利性也較好,但是生活成本太高成為上海城市軟實力方面的短板,特別是房價居高不下、社會競爭激烈、工作節奏太快,這也是上海在宜居城市和幸福城市等評選活動中往往排名靠後的原因。 ”
  除此之外,在文化建設方面,與國際其他大都市相比,上海市高雅文化的流行和多樣性的城市大眾文化難掩其在國際流行文化比較落後的局面。近代以來上海作為移民城市,在接受和包容其他地域、其他種族文化方面,真正做到了海納百川。但在培養自己特色文化方面,尤其是在培養既具有上海本地特色的,又能在國際上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可的國際流行文化方面,發展的步伐還比較緩慢。上海在城市文化方面還沒有一種文化產品或藝術樣式能廣泛流行於全球各地。
  上海國際流行文化發展的落後,主要原因還在於文化產業發展不太成熟,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播行業國際影響力較弱。在文化生產創新方面,與其他國際大都市相比,2007年紐約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占紐約總人口的比重為12%,倫敦為14%,東京為15%,巴黎達17%,而上海僅為1.5%。在文化傳播方面,上海的新聞傳播業還未擺脫地方性新聞事業的局限,國際傳播和輻射能力較弱,新聞傳播業的發展規模和影響力與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不夠匹配,沒有能在世界上產生較大影響的新聞傳媒集團。
  (原標題:改革創新,推動城市軟實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q36jqfzy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